1.来自弟弟们的野望
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,在多方的压力下(主要是文臣集团、徐皇后及朱棣自身的清楚认识),朱棣终于还是妥协,宣布立其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。朱高炽终于当上了储君,但这并不是他苦难的结束,相反这才是他历练的开始。
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的同时,朱棣还册封自己的嫡次子朱高煦为汉王,嫡三子朱高燧为赵王。在考虑立谁为太子的这一年多的犹豫期中,朱棣似乎也察觉到自己的这三个儿子因为储位问题而暗流涌动。于是在册封完三个儿子后不久,朱棣紧接着就给他们安排了各自的去向。大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自不必说,当然要留在大明朝的首都南京,二儿子朱高煦的封地则在云南,三儿子朱高燧则被朱棣安排在了自己的龙兴之地——北京,并且还规定“有司,政务皆启王后行”,可以说给予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权力特别大。
对于朱棣的这种安排,三子朱高燧没有什么不满,老老实实地去了北京,并且据史料记载朱高燧在镇守北京的时候干得还挺不错的,史称“上有以宣朝廷之恩,下有以安邦域之大。”而次子朱高煦就不一样了,对于朱棣的这种安排很是不高兴,在得知自己的封地在云南之后,更是觉得让自己去云南简直是在流放自己,坚持不去封地,一定要留在南京。朱棣在立储时最后没有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次子朱高煦,之后可能是出于对朱高煦失信的愧疚,使得朱棣十分纵容朱高煦,最终就默许他留在南京了。而朱高煦从朱棣的举动中看到了机会,看来当太子还有戏啊,于是朱高煦继续向大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发起了进攻。